第五章:唐明皇的历史坐标与当代启示
开元盛世的历史意义
开元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。开元盛世(713-741年)是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,其经济繁荣、文化昌盛、制度完善,不仅奠定了唐代“盛唐气象”的基础,更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发展轨迹。
经济繁荣:中国古代经济的巅峰。开元年间,唐朝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农业方面,均田制虽已逐渐瓦解,但通过推广曲辕犁、改进灌溉技术,粮食产量大幅提升。据《新唐书·食货志》记载,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全国户数达841万,人口约5288万,较贞观年间增长近一倍。手工业中,邢窑白瓷、越窑青瓷享誉海内外,扬州成为全国最大的铜镜生产中心;纺织业中,益州(今成都)的蜀锦、定州(今河北定州)的绫罗均属上品,远销中亚、欧洲。商业领域,长安、洛阳、扬州、成都等城市成为国际商贸中心,长安西市聚集了220多个行业,外国商人占比超30%,胡商开设的“波斯邸”“酒肆”遍布街巷。货币经济高度发达,开元通宝成为流通最广的货币,甚至影响日本、朝鲜的货币制度。
展开剩余81%文化昌盛:多元包容的文明高峰。开元盛世的文化成就体现在文学、艺术、科技、宗教等各个领域。文学上,李白、杜甫、王维等诗人活跃于此时,他们的作品或豪放飘逸,或沉郁顿挫,或清新自然,共同构建了唐诗的黄金时代。艺术领域,吴道子的绘画被誉为“吴家样”,其《送子天王图》以流畅的线条和生动的神态开创新风;张旭、怀素的草书则以狂放不羁的笔势展现盛唐气象。科技方面,僧一行(张遂)测算出子午线长度,编制《大衍历》,成为当时最精确的历法;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系统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果,被誉为“东方医学圣典”。宗教上,佛教、道教、景教、祆教等并存,长安大雁塔、慈恩寺、荐福寺等佛教建筑与道教宫观交相辉映,体现了盛唐的包容性。
制度完善: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范式。开元年间,唐朝制度达到高度成熟。三省六部制进一步规范化,中书省取旨、门下省审议、尚书省执行的流程清晰,提高了行政效率;科举制完善,通过“常科”与“制科”结合,选拔了大量人才,如张九龄、姚崇等名相均出自科举;法律体系以《唐律疏议》为核心,成为后世法典的蓝本,其“礼法合一”的特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与法律的融合。此外,唐朝还建立了完善的驿站制度(全国设驿站1639个)、户籍制度(三年一造籍)和赋税制度(租庸调制),为社会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国际影响:东亚文化圈的形成。开元盛世的影响远超中国本土。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学习唐朝制度、文化,其《大宝律令》直接模仿《唐律疏议》,平城京(今奈良)的规划仿照长安;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,采用唐朝官制、历法,甚至引入科举制;越南李朝也以唐朝为模板,建立中央集权制度。唐朝的诗歌、绘画、音乐、服饰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、西亚,长安成为世界文化的交汇点。这种文化辐射力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帝国之一,其国际地位堪比汉代的“天朝上国”。
唐明皇的治国理念与实践对后世的借鉴意义
唐玄宗(唐明皇)的治国理念与实践,既有开元盛世的成功经验,也有天宝年间的失败教训,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
成功经验:开元时期的“贤明之治”。重用贤能,整顿吏治:玄宗即位后,先后任用姚崇、宋璟、张说、张九龄等名相,他们以“清廉、务实、改革”著称。姚崇提出“十事要说”,包括“勿崇边功”“皇亲国戚不得任台官”等,玄宗全盘采纳,迅速扭转了武则天末年以来的政治混乱。宋璟则以“守法持正”闻名,他严格考核官员,罢免庸碌之辈,使朝廷风气为之一新。张说主持改革兵制,将府兵制改为募兵制,提高了军队战斗力;张九龄则以“直言敢谏”著称,他反对玄宗重用李林甫,虽因此被贬,但其“风度得如九龄否”的评价成为后世选贤的标准。
改革税制,发展经济:玄宗针对均田制瓦解的现状,调整赋税政策,允许农民通过“纳资代役”减轻负担,同时鼓励商业发展。他下令“天下毋更苛征”,减少地方额外赋税,并设立“常平仓”平抑粮价,保障民生。此外,玄宗还重视水利建设,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命裴耀卿主持漕运改革,通过分段运输、建立粮仓,使黄河漕运效率提高三倍,解决了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。
文化包容,促进交流:玄宗本人精通音律、书法,他支持艺术发展,设立“梨园”培养音乐人才,使唐代音乐达到巅峰。同时,他对外来文化持开放态度,允许景教、祆教在长安传教,甚至亲自为《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》作序。这种文化包容性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、学者来华,促进了中外交流。
失败教训:天宝年间的“昏聩之治”
重用奸臣,政治腐败:玄宗晚年沉迷享乐,怠于朝政,先后重用李林甫、杨国忠等奸臣。李林甫为巩固相位,打压异己,提出“野无遗贤”的口号,堵塞言路;他还建议玄宗重用胡人将领,称“胡人忠勇无异心”,为安禄山崛起埋下隐患。杨国忠则贪污受贿,操纵科举,导致“朝政日非”。
军事失衡,藩镇割据:玄宗为应对边疆威胁,设立节度使制度,赋予其军政财大权。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镇节度使,掌控18万精锐边军,而中央禁军仅8万人,形成“外重内轻”的军事格局。这种权力集中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,唐朝从此由盛转衰
个人享乐,忽视民生:玄宗晚年沉迷杨贵妃,为满足其奢靡需求,特设“荔枝使”从岭南快马加鞭运送荔枝,导致“路死千骑”。他还大兴土木,修建华清宫、连昌宫等行宫,耗费巨资。这种享乐主义加剧了社会矛盾,为叛乱提供了土壤。
对后世的借鉴:唐玄宗的治国实践表明,国家兴衰取决于统治者的决策与用人。开元盛世的成功在于重用贤能、改革创新、文化包容;天宝年间的失败则源于政治腐败、军事失衡、个人享乐。后世王朝如宋代“杯酒释兵权”、明代“废丞相设内阁”,均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;清代“康乾盛世”的治理模式,也隐约可见对开元盛世的借鉴。
唐明皇的历史地位与当代社会的关联与启示
历史地位:从“盛世明君”到“复杂符号”。唐玄宗的形象随时代变迁而变化:宋代称其“功过参半”,清代视其为“反面教材”,当代则更注重其治国经验的辩证分析。这种变化启示我们:
历史评价需客观:不能因安史之乱否定开元盛世,也不能因前期成就忽视后期失误,应全面看待历史人物。
从历史中找答案:唐朝应对边疆危机、改革税制的经验,可为当代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思路(如边疆治理、税收改革)。
以史为鉴,面向未来:唐朝的兴衰表明,国家治理需“居安思危”,当代通过“制度创新+文化自信”实现长期稳定发展。
当代启示:构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
唐朝的开放包容与当代中国的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理念一脉相承。经济合作:唐朝通过丝绸之路促进贸易,当代推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实现共同繁荣。文化互鉴:唐朝吸收外来文化(如佛教中国化),当代倡导“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”,促进文明交流。全球治理:唐朝未参与国际组织,当代盛世中国通过联合国、G20等平台,推动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。(本书寻求出版合作商)
作者简介:史传统,诗人、评论家,中国国际教育学院(集团)文学院副院长,中国财经杂志社评论专家委员会执行主席、高级评论员,人民网人民智作认证创作者。著有评论专著《鹤的鸣叫:论周瑟瑟的诗歌》(20万字)、评论集《再评唐诗三百首》(60万字),诗集《九州风物吟》,散文集《山河绮梦》、《心湖涟语》。发布各种评论、诗歌、散文作品2000多篇(首),累计500多万字。
发布于:辽宁省启牛配资-配资app-实盘杠杆配资-配资合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